- 红色代表重复
- 灰色代表不参与检测
- 黑色代表原创
从国内反中国知网垄断事件看世界的“知识付费”情况调研报告
2022年4月18日,#网传中科院停用知网#的话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有消息称,“2021年中科院集团中国知网数据库订购总费用已达到千万级别,高昂的订购费用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
图1. 微博热搜话题
18日,知网方面回应称上述消息“不属实”,而中科院方面发文称上述消息“属实”。事件至此,“天临四年春,中科院跳出知网坑”的热议达到了高潮。前段时间出现的网传邮件截图内容也在17日得到证实,此事件出现的原因是知网的续订费用已达“千万级别”。
图2. 网传邮件截图凝练出“知网贵”
其实“天下苦知网久矣”已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了,知网闹出的价格丑闻也已不是第一次。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称“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且与CNKI公司谈判不成功”而停用知网;同年3月,北京大学因为“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而停用知网;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2021年集美大学均发布公告称停止使用知网数据库。
今年的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在国内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相必这不只是开端,而是国家反垄断局正当调查同方知网公司的职责所在。我们都知道,2021年11月18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办公大楼,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我国反垄断迈上新台阶。
4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指出:“已关注到知网涉嫌垄断问题,正依法开展工作”。到了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的措辞已更新为“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图3. 2022年5月13日知网被市场监管总局以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那么近年来知网到底有多垄断呢?价格涨幅究竟是怎样呢?让我们通过调研得到的结果数据来展示:
北京理工大学2021年度中文数据库与中文图书采购中标公告显示,中标(成交)金额为294.0827000(万元);清华大学中国知网数据库(2022年)采购项目成交公告显示,中标金额为188.0347000(万元);河北工业大学2020年度同方知网中标金额为70.04万元、2021年度一批同方知网数据库采购价格为62万元,此前的2018和2019年招标项目预算分别为102.2万元和102万元,但均未中标。我校属于是不长反跌的那一类,但从全国高校中标文件来看,2019年到2021年三年时间里,中国知网数据库采购费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4. 2019-2021年部分高校知网采购费涨价情况一览表
北京邮电大学知网采购费用涨价18.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涨价达到了惊人的24.24%,而同济大学基本不变,同比增长近1%。下图有更多高校中标金额详细信息:
图5. 2019-2022年部分高校知网采购费情况一览表
那知网增长的费用仅仅是数据库的增多吗?在我调研的结果来看并不是这样。2021年同方知网公司发布文件称他们的自身建设的目标是完成了“校外学号登录功能”、“开发出了没人用的APP——OKMS·汇智”、开发出了一个割韭菜的论文阅读与管理平台“知网研学平台”,个人感觉新增功能很是鸡肋,亲身体验知网研学平台后,发现其BUG很多,主攻收费而非其报告中提出的提倡免费,免费的普通用户只是试用且基本没有权益。具体的原文内容如下:
图6. 2021年度同方知网“成就”相关报告
图7. 知网研学平台各用户权益对比图
现在知网都恶性发展成这样了,应该找不到其他的点来招黑了吧?别说,还真不是。
从2005年开始,同方知网的毛利率就保持在50%以上,最高达到了70%。它最受诟病的是其“两头通吃”的盈利模式,即用很低廉的价格收录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和期刊文章,却用很高的价格让用户分页付费下载。
同时,知网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诸多违法行为,例如:
① 2017年,汪曾祺子女起诉知网侵权,称知网侵犯汪曾祺作品《受戒》著作权;
② 2018年,苏州大学生小刘状告知网最低充值需达50元的霸王条款;
③ 2021年,知网未经授权将100多篇赵德鑫教授的论文擅自收录,供用户付费下载使用且未向赵德馨教授支付稿费;
④ 2022年5月,知网被立案调查后,更多问题被揭开:被曝冒名私立作者银行账户收用户付费,院士免费开源论文被收录用作收费等。
图8. 同方知网各类纠纷数量统计结果图
至此,我们了解到知网不仅数据库卖的贵且年年涨价,使得各大高校苦不堪言;“两头通吃”的霸王盈利模式已达到可以被“人人喊打”的地步;各种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屡教不改。这个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被颁发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的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到今年来已经成了一个“烫手山芋”,真是戏剧性的一幕。
我国最大的“知识付费”平台中国知网的表现如此的不尽如人意,那世界性的“知识付费”平台及持续了近30年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表现如何呢?
世界著名的学术数据库Elsevier是全球公认的“学术垄断巨头”,它被称为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大阻碍。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和图书情报界就大规模地兴起了一场开放获取运动,欧洲的反响尤为强烈。这是一场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与传统的知识付费模式大相径庭。它倡导的是一种作者发表论文时付费给负责出版的期刊或杂志社,之后需要查阅论文的读者可以免费获得、无限制使用,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的制度。
从2012年1月21日起,世界便逐渐掀起了反对“学术垄断”的潮流。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Timothy Gowers教授这一天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发帖,呼吁抵制Elsevier(爱思唯尔)。这篇博文引起了学术圈足够的关注,其他媒体在后期也都评论说“它是运动开始的一部分”。在他的博文里提到抵制的三个原因分别是:① 个别期刊的高订阅价格;② 需要捆绑订阅不同价值和不相关的期刊才能正常使用想订阅的期刊;③ 爱思唯尔对SOPA,“保护知识产权法”和“研究工作法”的支持。随后他还创立了一个公开网站The Cost of Knowledge,呼吁全球科学家一起联名抵制这一明目张胆的学术垄断公司Elsevier。其他人翻出Elsevier的收入报表发现,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间接成本的显著降低,该公司的支出被大大削减,能够持续产生超过33%的收入毛利率;尤其是2010年Elsevier报告的32亿美元收入中有36%是利润。
Elsevier当然不会静观其变,该公司对这些说法统一提出了异议:公司认为它们的价格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并指出捆绑销售只是购买爱思唯尔期刊访问权限的几种不同选择之一。该公司还称,其可观的利润率“只是公司高效运营的结果”;2010年的营业利润率为25.7%。
一些美国的大学在认真考虑后做出抵制学术垄断的选择:
2019年,加州大学(UC)系统宣布取消其爱思唯尔订阅,理由是成本和缺乏开放获取。其他大学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包括2018年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2019年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2020年的麻省理工学院,2020年的纽约州立大学,2020年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统一指向了Elsevier年年涨价的订阅费这种高昂的“知识付费”模式。Elsevier曾在2010年公开宣称:“下一个合同期(三年)内,每年涨价14%以上”。
在选择反垄断后过了一段时间选择重新与其谈判,努力争求双赢的局面:
2021年,加州大学系统与爱思唯尔谈判达成了一项为期4年的新“试点”协议,该协议允许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在开放获取的基础上在爱思唯尔期刊上发表文章,并恢复对加州大学图书馆爱思唯尔期刊的访问,此前2019年(为期4年)和2019年挪威大学系统(为期2年)签订了类似的开放获取协议。
我国图书馆界作为订阅方也有过强烈反对Elsevier的事件,指责它只从自己的盈利增长出发,完全不顾及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权益,是在“耍大牌”。可是地理距离太过遥远,我们需要与国外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因此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实际抵制举动。
而同方知网这个学习Elsevier模式的公司,还是重蹈了它的覆辙,让国内许多大学停止了与其合作,从而选择其他数据库作为代替品。迄今为止,在我国还没有听说同知网取消合作的大学重新与其签订新协议来争求双赢局面,可能这也是知网方面正在等待的时机。而学习其涨价模式可能也是吃到了照搬Elsevier模式的甜头,只不过我国人口众多,能够养着同方知网公司以获得比Elsevier更高的毛利率。
事实上,随着知识共享化的深入,老牌的“资本集中”型学术供给模式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新的大多学术网站倾向免费,形式也更加活泼。例如在搞免费文献竞争的微软学术(Microsoft Academic)和谷歌学术,前者提供1.2万亿+份免费文献,后者主打制作绝版学术期刊。
随着知识盈利化的盛行,美国有几大高校近年来也带头推出开放文献库,例如斯坦福学术文献电子期刊(校图书馆创立的世界上第二大免费科学期刊库)和哈佛大学毕业生创建的Sci-Hub,含有6200万+份学术文献。
在2012年抵制Elsevier风波之后,原本收费的学术文献网站也逐渐走向免费供读者使用,例如《自然》杂志在2014年开放了所有研究论文免费在线阅读;ResearchGate、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和ICPSR也与时俱进,逐步开放文献。
从世界“知识付费”发展大局来看,各国都在对“知识经济”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从而做出新的尝试,而如何平衡其中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就成了一项全球的共同议题。
希望学术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变成一种全球交流的常态。彼时,一个牢固的知识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检测报告由大雅相似度分析检测系统生成
copyright ©2012-2022大雅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如果要查看具体的相似情况
请点击报告中标红的段落
- 综合
- 图书
- 期刊
- 报纸
- 网络
- 自建文档
0 引言2021年3月16日,半年多前才走马上任的加州大学总校长Michael Drake宣布:加州大学和期刊出版社爱思唯尔达成“里程碑式”的协议,爱思唯尔同意立刻把加州大学大量的研究无偿地提供给全世界。在全球合作抗击新冠病毒的时刻,这个协议让更多的加州大学研究成果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更彰显了开放获取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1 新协议的达成给前后胶着3年多,闹得沸沸扬扬的加州大学和出版巨头爱思唯尔之间的谈判划上句号。根据协议内容,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不仅能再次阅读爱思唯尔旗下的所有期刊,而且因为爱思唯尔同意改变先前加州大学的期刊订阅模式,
根据协议内容,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不仅能再次阅读爱思唯尔旗下的所有期刊,而且因为爱思唯尔同意改变先前加州大学的期刊订阅模式,
加州大学系统发表了美国10%的科研论文。图片来源:Mike Blake/Reuters本报讯 近日,美国最大的公立大学系统 加州大学,取消了对荷兰出版巨头爱思唯尔的订阅。
今年七八月份,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免费浏览、下载知网上的论文,背后却是学校承担着高额费用。随着报价一年年上涨,学校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加重。然而,为了保持延续性,学校不得不无条件接受涨价。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免费浏览、下载知网上的论文,背后却是学校承担着高额费用。随着报价一年年上涨,学校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加重。然而,为了保持延续性,学校不得不无条件接受涨价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
近日,多家媒体“起底”知网,却惊愕于“知识果真是财富,还不便宜 ZAKER南京评论员老城南怼姐就此发言:通常从本科生开始,撰写课程或学位论文,收集资料,做文献综述,都绕不开“知网 但在其高利润的背后,
此外,北大图书馆希望最终能和知网双方就价格问题达成共识,保障学校师生的权益。据悉,北大此次暂停知网合作并不是第一次。据了解,此前北大图书馆也曾停用过知网的外文数据库 4月1日,北大图书馆发表声明称 我们仍在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谈判,努力坚持争取到合理的条件,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 声明中还提到,经协商,目前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承诺,在续订谈判没有结束前,不会中断北大图书馆所订购“知网”系列数据库的访问服务,师生可继续使用 一年涨幅最高超50 多地高校曾因价格问题中断与知网合作 事实上,因知网停用引发师生查文献不便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调查发现,在山东、云南、湖北、安徽、河北等地,很多高校都出现过停用知网又再次重启的情况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的师生接到了知网停用的通知。
记者梳理发现,中国知网隶属于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600100 同方股份拥有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98.98%的股权。原标题:知网,还要在垄断之路上狂奔多久?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的师生接到了知网停用的通知。随后武汉理工大学在微博发布说明称 目前2015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合同到期,
目前知网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在国内做学术,基本是无法绕开知网的。同方股份2018年半年度报告中,在中国知网充值页面改版前,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9.7亿元,毛利率61.23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96亿元。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了5个亿,毛利率为58.83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057万余元。曾因“涨价离谱”被高校抵制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的师生接到了知网停用的通知。随后武汉理工大学在微博发布说明称 目前2015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合同到期,
2016年,同方知网营业收入为8.34亿元,毛利率63.48 当年实现净利润1.76亿元。曾因年均涨价近19%被高校抵制2016年4月1日,北大图书馆发表声明称 我们仍在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谈判,努力坚持争取到合理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源白于国外的开放获取(()penAccess,()A)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内期刊网站所接收。
学科门户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和长期投入,需要在系统平台开发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建立可靠的协作与监管机制。优秀的系统平台、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高质量的持续更新的信息资源是学科门户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8.5 开放学术与教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8.5.1 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概念开放获取(Open Access,
3760/cma.j.cn115259-20200926-01401随着智能手机、SG网络的迅速普及,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广泛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开放获取(open access,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读者通过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的出版模式,是国际学术界、
OA即“Open Access”的缩写,是国际学术界、
科研成果是指科研人员在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所形成的具有较高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由于科研成果属于非公开出版物,不易被作者和收藏机构以外的用户获取利用。
它为读者提供了覆盖全国范围内各类型图书馆资源的联合目录 联盟”提供“一站式”检索平台,用户可以获取图书目录、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等信息,极大地提高检索文献的效率。用户通过注册,以文献传递的方式免费可以获得所需文献[1 此外,用户利用“联盟”检索平台也可以获得外文文献。示例:利用“联盟”检索“竞技体育”期刊论文,并获取全文。步骤:进入“联盟 www.ucdrs.net 选择“一站式”平台中期刊模块检索“竞技体育”文献,通过“图书馆文献传递”方式获取所需文献的原文,如图2所示。
2.准公共领域科学数据共享许可协议开放获取运动是近期人类积极努力解决准公共领域科学数据资源开放性的代表。
资源篇第九章开放获取知识开放获取的英文全称是Open Access(简称OA),国内通常把它翻译为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公开获取、开放使用、开放式出版,
开放获取运动兴起以后,
市场监管部门循法而行、依法而治,构建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科学完备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积极推动竞争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竞争制度保障。
市场监管部门循法而行、依法而治,构建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科学完备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积极推动竞争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竞争制度保障。
本报讯昨日,
据了解,这“个别出版商”就包括国际知名的爱思唯尔出版公司。这家公司甚至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图书馆界在公开信中明确表态:这种要求完全不顾中国科技教育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的事实,不顾中国人均科研教育经费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事实。
江苏省沭阳县信息发布中心主任乔德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沭阳县已经采购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赤峰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庶伦也表示,他们单位在2009年就采购了北大方正的舆情监测系统。登录中国政府采购网,在采购公告搜索一栏输入“舆情监测”进行搜索,立刻就能找到将近两百条的政府采购舆情监测系统的信息。这里既有部级单位的招标公告,例如“民政部舆情监测与政务微博运行维护项目招标公告 也有省级行政部门的成交公告,例如“有关上海城乡建设交通工作的舆情监测与舆情信息采集、分析、加工等服务成交结果公告 还有地级市的采购公告,例如贵州省的“毕节市委宣传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公告中国政府采购网的检索结果表明,来自河南、山西、贵州、广东、重庆、上海、浙江等地的各级政府部门,都发布了网络舆情监测的招标或者中标公告。无论是发达地区的省级行政部门,还是偏远地区的县级行政部门,为了采购类似的舆情监测系统,常常要耗费十几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而动辄上百万元的花费也不少见。例如,中共徐闻县委宣传部互联网舆情监测综合管理系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美团涉垄断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6日下午发布公告,根据举报,依法对外卖平台美团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美团发布公告证实,
昨日本报报道了财政部网站公布“中国工会网”和“网络孔子学院”公开招标天价中标的事件,前者成交金额670万元,后者成交金额3520万元。但是上述两个天价中标项目并非偶然,政府采购中标公告显示,还有多家政府网站建设费用同样在百万元以上。律师游云庭昨日向搜狐IT表示,上述成交价格畸高,偏离市场正常交易价格过大,有疑问的公民可以合理质疑其中原因。任何公民认为其中存在违法嫌疑,都可以举报。官网身价百万并非个例搜狐IT昨日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通过对2009年11月26日至2010年1月21日之间的1000条政府采购中标公告查询后发现:水利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完善项目成交结果公告显示,成交金额45万元;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度机关局域网维护等6个项目成交公告显示,总成交金额近500万;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网站建设一期中标公告显示,成交金额为99万元;最高人民法院政务网站升级改造项目采购结果公告显示,中标金额为144万元;公安信息网门户网站扩容改造项目
外国出版商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国际出版界大鳄、知名出版商爱思唯尔。该公司在2000年进人中国内地时,允许每个高校每年在至少订购两万美元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另付3万美元左有便可获得ScienceDirect整个数据库的使用权。超低的门槛使得中国高校图书馆等机构用户快速跨入爱思唯尔的大门,用户数量从2000年时的11家,增至201 0年时的200多家,用户类型以大学图书馆为主,还包括国家图书馆、各部委图书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但该公司在2010年7月突然变脸,给中国用户发了一①刘伯根:《国际数字内容传播渠道的合作与共生》,《中国出版》2013年第1 9期。第1章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的动力与机遇◇55个新订阅方案,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